?

从朱元璋的“不征之国”到明清
发布时间:2022-07-07 14:20:14

  朱元璋将安南列为“永不征伐之国”,并将这个决定列为“祖训”,视为大明国策的重要部分。

  不过,朱棣时期,大明曾用兵安南,并将其纳入版图。

  然而,20余年后,大明又主动放弃了安南。

  既然是“不征之国”,朱棣为何又要征之呢?既然已经征之,为何又要放弃呢?

  1395年,朱元璋将朝鲜、日本、大小琉球、安南、占城等15个国家列为“不征之国”,并将这个决定写入《皇明祖训》第一章节,并要求子孙后代“一字不可改易”!

  列为“祖训”,并要求仲景骨康哪里买子孙后代绝不更改,看来,朱元璋“不征之国”的决定并非权宜之计。

  朱元璋的解释如下。

  1、这15国,“隔山隔海,僻在一隅”,得其地不足以供给,得其民不足以使其民。

  至少以农业经济的标准看,统治这些地方,收益有限,但成本很高。

  2、“隔山隔海,僻在一隅”,所以这些国家来侵略大明也不方便,“不为中国患”,对大明也没有什么威胁。

  3、古代对中原威胁最大的一直是西北地区的“胡戎”,“累世战争”,甚至曾入主中原,因此,“时谨备之”,将国防重心集中在这个方向。

  由此可见,朱元璋做出“不征之国”的决策,所考虑不是一时一世的问题,而是长期问题。

  至少在工业时代到来之前,朱元璋的这个见解都是准确的,不过时的。

  这也决定了:与安南保持宗藩关系,而不对其实施直接统治,才是最符合大明利益的。这是大明与安南关系的主流。

  定下“不征之国”的国策后,大明与安南的关系一直不错。朱元璋时期,安南甚至数次出兵协助明军讨伐云南地区的元军残余力量。

  到靖难之役,朱棣夺权后,事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。

  原来,安南,也早已经发生了篡位之举。黎氏夺了陈氏的江山,掌控了安南实权。

  朱元璋时期,黎氏就来求大明天子承认,朱元璋当然反对权臣篡逆之举,不承认,还派人谴责黎氏。

  朱棣夺权后,黎氏兴奋起来了:陛下您也是篡逆夺权的,应该能理解咱们的心情吧!都是篡逆的,不容易呀,封我们作个王吧。

  当时,朱棣刚刚夺得帝位,也需要多一些人来承认,扩大影响力,因此,麻溜答应了黎氏的要求,承认其为安南王。

  可是,2年后,老挝送前安南王陈氏来朝,控诉黎氏杀戮陈氏宗族的罪过。

  此时,朱棣基本上已经控制了全国的局势,地位安稳了,自然也要反对篡逆!

  因此,朱棣表示:拥护你陈氏继续作安南的王!

  黎氏一开始觉悟很高,表示:拥护天子的决定!

  结果···当朱棣派人护送陈氏回到安南时,仲景骨康价格立刻遭到了黎氏的伏击,陈氏被杀,护送的明军也遭到杀害。

  “此而不诛,兵则奚用!”这是真激怒了永乐大帝!

  这也说明:朱棣对安南的政策,颇具随意性,无论是对王的承认,还是用兵的决定,都不是出于长期的战略考量,更多是出于颜面、情绪。

  出兵讨伐安南前,朱棣罕见地“前言不搭后语”、自相矛盾。

  永乐四年,征安南军将领选择好,准备出发。

  秋七月,朱棣下诏:此次征伐只问罪黎氏父子,“罪人既得,立陈氏子孙贤者”。

  这,还是要陈氏子孙统治安南。

  然而,八月,朱棣又对朱棣说:安南原本是中国的郡县,只是五代十国时由于内乱不休,丢掉了。宋、元曾讨伐过他,但都没有成功。现在,黎氏父子不顺天命,祝你成功!

  这,就是强调安南为古代中国郡县,只是因内乱而丢弃了,现在应该是机会拿回来!当然,朱棣通篇只是暗示,没有明确表态。

  两则表态,表明了朱棣的矛盾心理:既想要将安南纳入版图,以成丰功伟绩,但又不是“志在必得”,颇有“见可而进,知难而退”的意思。

  讨伐安南,朱棣选定的是靖难功臣朱能、张辅,朱能去世后又由张辅指挥。

  靖难功臣打仗是真没得说,出兵后,一波猛打猛冲猛追,顺利解决黎氏,取得全胜。

  军能战,民心似乎也可用。

  永乐五年,征安南取胜后,安南地区的耆老1120多人,一起上书,表示:陈氏已经被黎氏杀光了,安南本中国地,请内附,与中国各郡相同!

  朱棣遂顺应民意,重新在安南设置交趾三司及府、州、县等行政机构,使安南成为明的省级行政辖区。

  征伐的过程是很顺利的,然而,治理却很蹩脚。

  设立了行政机构,自然需要大量官吏来进行治理。

  可是,一般人也不愿意跑到交趾去做官呀!

  因此,治理安南的官吏,主要由两部分组成。

  少部分是从中原“谪安南”的,因犯事被发配过去的。

  绝大部分是两广、云南等地的贡生。

  如仲景骨康品质保证果在内地,这些贡生要再进行考试,中举后还要再考察,才可能任官。

  而今,这些毫无政治经验的人被拉到交趾,做起了父母官。

  这些人“不知抚字,理刑不明律意。”不具备处理复杂行政问题的能力。

  交趾毕竟是新入版图之地,情况复杂,治理难度很大,这些缺乏政治经验、行政才干的官吏显然不具备治理好该地的能力。

  尽管中下级官吏素质堪忧,但原本朱棣派去的高级官吏素质是非常高的。

  张辅,是最杰出的将领;黄福,是顶级政治人才。

  可是,造反起家的朱棣,也担心顶级人才造反,颇有疑心。

  张辅曾四至交趾,“凡三擒伪王,威震西南”。

  因此,一段时间内,安南虽时有反叛,但都在张辅的打击下被迅速消灭。

  张辅一去,事情搞定,张辅一走,叛乱又起。因此,朱棣一度任命张辅为交趾总兵官,有让他长期驻安南的意思。

  后世史家常叹息:如果以张辅世守安南,则安南不会弃。

  可是,张辅让安南畏惧,也让朱棣疑虑。

  1415年,宦官马骐上书:张辅私取壮勇为围子手营的士兵,有异心。

  那还了得?朱棣将张辅召回了京师,另改派官员代守交趾。

  优秀的武将被怀疑,优秀的文官也难逃监视。

  黄福,原是工部尚书,因为被弹劾,被派来了安南。

  黄福颇有政治才能,“一切镇之以静,上下帖然”,并制止宦官马骐的一些胡作非为之举。

  结果,马骐又诬黄福“有异志”。

  黄福海还是被调走了。黄福离开时,交趾人号哭相送,依依不舍。

  后来,交趾实在稳不住了,朝廷又派黄福回交趾,结果被敌人抓了起来。

  敌人拜服哭泣:你是我们的父母,你不走,我们也到不了这里!

  而安南军首领黎利也叹息:大明派遣官吏治理交趾,如果人人都如黄尚书,我怎能造反呢?

  良吏为排挤,贪墨之辈却在此得意。

  排挤张辅、黄服的宦官马骐,在交趾胡作非为,屡屡促起反叛。

  原本,朱棣为了安抚交趾,下令除粮税外,一切停征!

  可是,马骐却擅自强行征派大量当地土特产,引发了激烈的反抗!

  以明朝的监视制度,马骐胡作非为,朱棣不可能不清楚。

  然而,朱棣不能容忍捕风捉影的“有异志”,却对实实在在的胡仲景骨康鹿血蛇蚁胶囊作非为不过问,其想要治理好安南显然是不可能了。

  然而治理失败,自然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反抗。

  20余年间,反抗声此起彼伏,越搞越大。

  朱棣数次派数万,甚至数十万大军前去征讨。

  征讨的成本是极其高昂的。

  早在永乐九年(当时叛乱规模还不大),就从广东运粮万石到交趾。

  而随着张辅被调回京师,明军的指挥能力也急剧下降,到永乐后期,征战屡屡大败,加之反明者越来越多,黎利的势力发展得很快。

  凭大明的国力,要消灭眼前的叛军或许是可以做到的,但是,要想彻底安定安南,则看不到希望。

  朱棣时期,五征漠北,南平安南,迁都北京等大攻城耗费了巨大国力,引发了一些农民起义。

  因此,朱棣去世后,帝国的继承人开始了“战略收缩”。

  对漠北的大举进攻,“下西洋”等耗资较大的项目都停了下来。

  显然,对交趾无休止的用兵也到了要结束的时候了。

  此时,黎利传来一条消息:陈氏后人找到了,希望您能再立陈氏后人为安南王。

  这则消息,给明宣宗结束战争留了一个台阶。

  大明对安南用兵的借口,不就是要立陈氏后人吗?大明将安南纳入版图的借口,不正是陈氏后人已经被杀绝吗?

  现在陈氏后人找到了,大明“得偿所愿”了,可以“胜利班师”了。

  明宣宗与杨士奇、杨荣商议后,决心结束战争。

  宣德二年,朝廷下诏:内外镇守、三司、卫所、府、州、县文武吏士,携家来归。

  明正式撤出了安南。

  此后,安南继续朝贡,与明保持了宗藩关系。

  总的来说,直接统治安南,并不符合明帝国的利益。

  朱棣对安南用兵,更多是出于国威、颜面的原因,而非出于实际利益或者威胁。



上一篇: 仲景骨康品质保证:干米粉和湿米粉哪个口感好
下一篇: 仲景骨康哪里买:目前零售端的价格如何?记者走访多家药店